

关注我
更多惊喜与您一起共享
雍正之前,皇上的寝宫里也没有玻璃窗,可贾宝玉和李纨的屋里竟有玻璃窗。笔者认为:《红楼梦》作者的目的是要暗示读者,故事发生的年代在雍正之后。
在现代人看来,安个玻璃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?可是,雍正皇帝继位前,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用纸糊窗户。中国**见著于文献资料的玻璃窗记录是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安玻璃的地点是圆明园“观剧处”。雍正元年,养心殿雍正的寝宫装上了玻璃窗,这是中国住宅的**个玻璃窗。在此之前,皇上的卧室里都没有玻璃窗,可是,李纨和宝玉的屋里却有玻璃窗,宝玉比皇上还牛!
庚辰本第七回:周瑞家的,“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,隔着玻璃窗户,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,逐越过西花墙,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。”
第四十九回:宝玉起床后,“只见窗上光辉夺目,心内早踌躇起来,埋怨定是晴了,日光已出。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,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,原来不是日光,竟是一夜大雪,下将有一尺多厚,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。”
看清楚了吗,李纨和宝玉屋里的玻璃窗是真正的透明的玻璃,从外面能看见里面的情景,从里面也能看见外面的风光。**是某些红学家解释的那样,玻璃是什么“石英类透明晶体”。
那么,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玻璃窗呢?
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董说所著《西游补》第47页写道:“寻了半日,再不见个楼梯,心中焦躁,推开两扇玻璃窗。玻璃窗外都是**朱红冰纹阑干,幸喜得纹儿做得阔大,行者把头一缩,趱将出去。”
这是最早见于小说中的玻璃窗,笔者遍查史料,明代并无玻璃窗的记载。
董说,明末小说家。明亡后,隐居丰草庵,改姓林,名蹇,字远游,号南村,又名林胡子,并自称槁木林。入清后,随灵岩大师出家,前后30余年。董说在小说中提到“玻璃窗”,与他丰富的知识有关。
网上有人说,苏州拙政园里的“三十六鸳鸯馆”的蓝玻璃可证明明朝就有玻璃窗。
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(16世纪初),园主是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。后几经易手,至乾隆初,园子分为东部、中部和西部三个园子。
三十六鸳鸯馆的蓝玻璃
光绪三年(1877),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,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,易名为“补园”。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、二处,残破不堪,已非昔日景况。经张履谦大加修葺,遂有塔影亭、留听阁、浮翠阁、笠亭、与谁同坐轩、宜两亭等胜景,又新建了精致绮丽三十六鸳鸯馆、十八曼陀罗花馆。
“三十六鸳鸯馆”的蓝玻璃是光绪年间的张履谦从国外购进蓝玻璃安装的。笔者遍查史料,没有发现明朝关于玻璃窗的任何记载。
康熙朝的重臣高士奇在《蓬山密记》记载:“康熙癸未,三月十六日,臣土奇随驾入都。二十一日,御前内侍到直庐传旨:‘尔在内历有年所,与众不同。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。’……隔岸即万树红霞处,桃花万株,今已成林。上坐待于天馥斋,斋前皆植腊梅,梅花冬不畏寒,开花如南土。转入观剧处,高台宏丽,四周皆楼,设玻璃窗。上指示壁间西洋画令观。复至雅玩斋,所列彝鼎、古磁、汉玉、异珍、书画之类,咸命观之。古色满前,应接难遍。赐武彝蕊茶毕,谕令:‘且退。数日后,再命汝来观。’”
高士奇随康熙皇帝“遍观园中诸景”,这“园”是指圆明园,“观剧处”应是“同乐园”,它是圆明园**的戏楼,是圆明园四十景“坐石临流”景区的一部分。“四周皆楼,设玻璃窗。”这是中国**见著于文献资料的玻璃窗记录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